難得長假期,社交網站盡是友人外遊的消息,尤其東遊日本的著實不少,不禁令留守本港的筆者回憶起上年在九州的見聞,其中與歷史文化關係最深的當數門司港。
這個年頭,到訪門司港不算是件易事,因為這個已然沒落的老城市早失了交通要衝的地位,橫貫本州跟九州的火車幹線都不會經過這裏,只剩一個冷清的火車總站。
要到這裡來,需在小倉站轉車,還要緊記,下車的地方是門司港站,而不是門司站。
看見上面的相片嗎?「0哩」,意指九州火車的起點。
從前交通不便,要由本州南下九州,需乘火車到下關,經關門海峽渡海,然後在門司港站轉乘火車。
所以,這裡是到九州的必經之路。
單憑這碑也可以想像得到,當年這裡是何等的繁盛。
到埗後第一頓飯,就是河豚壽司!
這可不是食評網,味道就不多談了,只能說,若能在肉質最佳的冬季一嚐,那感覺定然更加難忘。
想起河豚(當然,對不少港人而言,不過是「雞泡」),也不得不談談日本人進食河豚的歷史。
原來,過去日本曾出現過禁食河豚的命令。
戰國時候,河豚已是高級食材,太閤豐臣秀吉為提倡節儉之風,又見河豚含有劇毒,於是下達通行全國的禁食令,一直至明治維新為止。
為何後來又會取消禁令呢?今人得感謝一位在中國人眼中風評不佳的政治家 ─ 伊藤博文!
歷史課本告訴我們,伊藤博文是長州人,哪裏是長州?
就是今天的山口縣,也就是關門海峽北岸,從前的下關是也!
還不明白?門司港的對岸啊!
近水樓台,生活在盛產河豚的關門海峽附近的伊藤博文,在禁令下偶爾得嚐河豚之味,大驚!
那味道好得令人吃驚啊!哎唷唷,天下間怎麽會有如此美味!
甚麽?這是嚴禁的嗎?哪來的律例啊!
伊藤博文的故事教曉我們,要改變社會,空談是沒用的。
為甚麽?看吧,1889年,在時任樞密院議長的伊藤倡議之下,禁食河豚之令解除。
在那個初建議會的時候,議長大人竟還有這樣的閒情,說飲談食,看來他吃河豚的癮頭也是挺大的!
吃過午飯,就在碼頭上船,渡過了關門海峽。
水道不算廣闊,不就像維港一般嗎?海峽的右邊是九州,一海之隔,左邊已是本州了。
所謂「關門」,其實是兩岸地方名的合稱。
右邊是起點所在,九州的「門司港」,左邊則是本州的「下關」。
那一橋飛架南北,令天塹變通途的,不一定就是毛主席筆下的武漢長江大橋,其實是聞名的關門海峽大橋,談到本州對外的陸路交通,可不要只想到明石海峽大橋啊!
可是,這些年內,大橋的風頭可給人家搶了,被誰搶了?
就是座落在它下面的步行隧道啊!
那可是「全世界唯一的海底步行隧道」(待考)啊!
對對對,步行橫過該是很有趣的,只是,780公尺嘛,這些挑戰的機會還是留給有需要的人吧!
渡過海峽後,就是這天的重點景點,春帆樓!(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