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春帆樓



橫渡海峽後,下船的地方已然屬於本州,這裏隸屬山口縣,名喚下關。

從前,這裡叫作赤間關。
對從少就玩太閤立志傳的人而言,赤間關之町是一點也不陌生的吧。
雖不算繁榮,但剛好是交通要衝,不只連接九州和本州,還外控對馬海峽,內連瀨戶內海。
或許是因為地理環境帶來的戰略意義吧,不少重要史事就在這裡發生。

當然,對中國人而言,這個城市有一個令人更加熟悉的名字 馬關。

春帆樓,就是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地方。





見證條約簽訂的那個歷史場景,早在二戰時毁於炮火之中。
眼前所見是後來重建的,現在是一間高級旅館及餐館,不作開放,除非預約入住吧!

其實,上述這句說話也有些說得不對,因為春帆樓不是現在才是旅館,明治維新時它已在營運。
還記得伊藤博文廢除禁食河豚的命令嗎?廢令後,春帆樓就是現代日本第一間合法提供河豚料理的餐
沒想到,伊藤先生愛河豚竟愛得連跟別國訂外交條約的場地也選在河豚餐館裏,這就是霸氣。


好了好了,得替伊藤先生平反,貴為總理,他當然不是那麽膚淺的。
選在當時的馬關會談,最主要的還是交通問題,那個年頭,要李中堂他老人家迢長路遠地走到東京談判,費時失事啊!
何況,談判進行時,戰事可沒有停頓,日本雖處上風,但時間一久,難免也會吃力,人家也想快些談妥啊!

只是,對伊藤博文這個長州人而言,該有更深一層意義,說到底,就是主場嘛!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伊藤博文欲透過軍艦於關門海峽遊弋,震懾處身海濱春帆樓內的李中堂。
乍聽之下,很有一點諸葛亮安居平五路時,命魏延率一小部軍隊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佯裝強大的味道。
我對此將信將疑,直至,踏足春帆樓後回望的一刻!



走上春帆樓處身的小山崗後,回身一望前面的關門海峽,竟然剛巧有一軍艦駛過!
那軍艦比起上圖的貨船要大得多,又因與海濱相距甚近,所以軍艦彷彿就在身前略過。
再加對岸門司港後的山嶺矮小,更顯軍艦龐大
這種反襯對於慣看高聳於維港後之太平山的港人而言,若非親眼所見,是較難感受到的。
其時,我也只顧欣賞,竟然忘了拍照,想來也有一點可惜。
至於,那種震懾李鴻章的說法,空穴來風也好,穿鑿附會也好,反正不重要了。



春帆樓旁邊命為李鴻章道,日本人之識英雄重英雄,實在可見一斑。
其實,在民族情緒下,李鴻章對中國的貢獻可說被嚴重低估,有機會的話真要另撰一文為其翻案。
反而,日本人在思想包袱較少的情況下,懂得不斷學習及吸收,並欣賞一切其認為有價值的事物,這倒是值得人們參考的。

當然,我相信這條道路的命名,其實更主要地關乎到馬關條約的一段小插曲。

1895年的春天,李中堂到埗後沒多少天,談判還未見進展,他就在一次會面結束後返回旅館時遭到一個叫小山六之助的日本狂熱愛國主義者刺殺。

這次真的要說一句:「嗱,李公公,呢勻要委屈你為國捐軀喇!」
幸好,中堂大人不是公公!

李鴻章沒有死,但年紀太大不宜做手術,結果終其一身,左邊面部也藏著一顆子彈殼。
但就是這一槍,對中國而言,可幫了大大的一個忙!

為甚麽?原來日本最初要求中國賠償白銀三億両,但中堂大人遇刺令國際社會嘩然。
眾怒難犯,伊藤先生惟有打個折,就二億両吧!

中一槍,省了一億両,功在社稷啊!
這不是風涼話,你知道嗎,那時日本得勢不饒人,根本不打算在條約上有任何妥協。
最後簽訂時,條約比最初提出的要求只有一處不同,就是賠款部分。
若非那一槍,中堂大人可說白行了一趟呢!

就是因為那次刺殺,令中堂大人此後往來旅館與談判場地也得避走大路,改行山路,即這條李鴻章道,由是得名。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