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赤間神宮



春帆樓旁邊,就是一座名叫赤間神宮的神社。
它的名氣不是十分大,但對日本歷史文化有興趣的話,當不難從過去找到它的痕跡。


從平面圖可見,神社不少部分都跟平安時代的平家有關。
其實它的建成本來就為了紀念安德天皇,因為神宮所在正正面向關門海峽。
也就是源平合戰的最終章 壇之浦之戰的舞台。

激戰過後,平家慘敗,相傳安德天皇被二位尼抱著投海而死,屍骨不存。
為敬拜已逝的天皇,也為安撫平家將士的亡靈,就建成了一間以佛教為宗的阿彌陀寺。
到了明治年代,才改為現在以安德天皇為主祭的神道祭所。


終歸是天照大神的後裔雖因戰敗身死,也不能有失尊重。
何況安德天皇死時還是小孩,生靈塗炭下誰是誰非,也不過源平之事。
到明治時將神社正名,雖有鞏固皇權的政治考慮,哪怕晚了七百年,也算該做的事。

世人念念不忘的,當然不只天皇。
就像你看三國演義,總不成將焦點放到獻帝身上吧。
被記著的還有戰場上的勇士。
尤其日本人崇尚悲劇文化(《菊花與劍》告訴我們的,欲了解日本必須一讀)
戰死的平家武士當然不會被忽略。



平家一門之墓,也就是所謂的七盛塚。
裡面每塊石頭,就是每位武士的墓埤。
很容易就能想像這不過是象徵形式,內裡想必連衣冠也沒有。
可是,日照下走進去,氣氛還是肅殺的,幽幽的感覺,不期然就會湧上心頭。

看著看著,忽爾又想到與人憤怒時面容相像的平家蟹
感受過當地的悽慘冷清後,不難明白為何人家說那是平家將士的冤靈所化

(網上圖片)

不得不到的,是芳一堂。
從小就對靈異電影產生興趣,初中時慕名買了日本經典鬼片《怪談》的VCD
那是1965年小林正樹導演的版本,包括四個單元,其中一個就是「無耳芳一」。

(網上圖片)

按照維基百科的敍述,故事是這樣的:

芳一是住在阿彌陀寺的盲眼的琵琶法師。特別是彈奏平家物語壇之浦之段,被稱為「鬼神也流涙」的名手。

某夜,和尚外出之時,芳一受到一個武士的邀請,去為一位「高貴的人」的屋敷彈奏琵琶。芳一的演奏受到極大的反響,因此武士邀請芳一前來演奏七晩。

和尚對盲眼的芳一每夜外出感到可疑,便讓寺院的雜役尾隨芳一。雜役發現芳一一個人在平家一門的墓地中,在安德天皇的墓前演奏,身邊包圍無數的鬼火。和尚將實情告知芳一,為了避免芳一發生危險,就和小僧合作,在芳一全身寫下般若心經,並且囑咐芳一在武士來邀請的時候不要應答。

當夜,武士(平家的怨靈)來到寺裡,卻看不到芳一,也無人應答,只看到一對耳朵,就把耳朵取走回去交差。事後和尚才發現寫經之際,忘了在芳一的耳朵也寫上經文,所以武士(怨靈)只看到一對耳朵,日後人們就以「無耳芳一」稱之。芳一也因此聲名大噪,過著衣食無虞的生活。

故事吸引之處在於,有壇之浦之戰的史實作為基礎,再加上阿彌陀寺提供了真實的場景。
但我後來讀到小泉八雲記在經典的《怪談》裡之《無耳芳一》文字版,偏又覺得無甚特別。

然後我才明白電影版的視聽感覺做得太好了,不單以光影展示出陰冷的色調,
能劇模式的說唱演繹更是深深地強化了故事的淒清氣氛。

(網上圖片)

可是,若要更深入地認識及感受這個經典故事,還得親身到其場景一趟。
那麽,你就會明白,為何這麽簡單的一個民間傳說,能慢慢成就了一國文化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