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農曆七月,又剛談及馬棚大火,少不免要說起一些相關的靈異之事。
有一則甚為膾炙人口,一些老香港或是對本地掌故有興趣的人士必然聽過。
據吳昊的《老香港‧爐峰述異》,有以下描述:
是日為跑日馬,風和日麗,誰也想不到會發生火災的。沒錯,風和日麗,就在火燒之前,一個小孩子在馬會門前看到異象……
當時一位爺爺拖着小孩子經過馬會門口,而賭仔們正魚貫步入馬會,小孩子看見,突然對爺爺說:「爺爺,那些人好奇怪呀!」
爺爺莫名其妙:「有甚麽古怪!」
「他們都戴帽──」
爺爺望過去,確有人戴帽,但非個個如此,沒甚奇怪。
但小孩子愈說愈玄妙:「他們每個人的帽上都插了一枝點着的蠟燭呀!」
爺爺聽到這裏,簡直不寒而慄,心裏發毛,連忙說道:「小孩子不要亂說!」急急拖着小孩子離去。
未幾,馬場內刮起了一陣怪風,吹翻熟食小販的風爐,結果燒着觀眾席的竹棚,燒死了很多人。
這可能是故事的原始版本,因為筆者從前聽說的版本,情節是更為豐富的,內容如下:
小孩子愈說愈玄妙:「他們每個人的帽上都插了一枝點着的蠟燭呀!」
爺爺仍舊不以為然,只當是小孩的戲言。
不料,小孩繼續說道:「那些洋人更奇怪呢,他們的頭上盡是花束!」
這時,爺爺記起,從前見過洋人舉殯時以花束作祭品,華人則從來都以香燭祭奠,心念及此,簡直不寒而慄,於是急急拖着小孩子離去。
顯然易見,吳昊先生的版本是故事的雛型。它承襲了中國人相信童子元精未洩,百毒不侵的觀念,將趨吉避凶的技能加諸於孩子身上,自然容易吸引到民智未開的港人相信,故事由是廣泛流傳。
這等民間傳說在坊間口耳相傳之時,能否準確傳遞已是疑問,縱然一字不少,難免也經過一番潤飾,不然又怎會有筆者聽到的一個內容豐富的版本?
民間傳說的有趣地方不只在於潤飾之處日增,若然它是膾炙人口的話,更會被移植於其他載體。
早陣子,無線重播《大時代》,鄭少秋飾演的丁蟹為了說服兒子認同他沽期指的決定,便跟他們說了一個故事,證明自己是個幸運的人。他憶及自己兒時曾跟母親乘坐佛山輪回鄉,但當到達碼頭上船時,他看到周圍每個人的頭上都插有香燭。他感到害怕,於是大哭起來,不讓母親上船,結果,當晚颱風襲港,佛山輪翻沉,他母子撿回了性命。
由馬棚變作佛山輪,內容絲毫不差,這就是不折不扣的載體轉移,在民間傳說的世界,這類例子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