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怪談‧火燒馬棚



正值農曆七月,又剛談及馬棚大火,少不免要說起一些相關的靈異之事。
 有一則甚為膾炙人口,一些老香港或是對本地掌故有興趣的人士必然聽過。


據吳昊的《老香港‧爐峰述異》,有以下描述:



是日為跑日馬,風和日麗,誰也想不到會發生火災的。沒錯,風和日麗,就在火燒之前,一個小孩子在馬會門前看到異象……

當時一位爺爺拖着小孩子經過馬會門口,而賭仔們正魚貫步入馬會,小孩子看見,突然對爺爺說:「爺爺,那些人好奇怪呀!」

爺爺莫名其妙:「有甚麽古怪!」

「他們都戴帽──」

爺爺望過去,確有人戴帽,但非個個如此,沒甚奇怪。

但小孩子愈說愈玄妙:「他們每個人的帽上都插了一枝點着的蠟燭呀!」

爺爺聽到這裏,簡直不寒而慄,心裏發毛,連忙說道:「小孩子不要亂說!」急急拖着小孩子離去。

未幾,馬場內刮起了一陣怪風,吹翻熟食小販的風爐,結果燒着觀眾席的竹棚,燒死了很多人。



這可能是故事的原始版本,因為筆者從前聽說的版本,情節是更為豐富的,內容如下:



小孩子愈說愈玄妙:「他們每個人的帽上都插了一枝點着的蠟燭呀!」

爺爺仍舊不以為然,只當是小孩的戲言。

不料,小孩繼續說道:「那些洋人更奇怪呢,他們的頭上盡是花束!」

這時,爺爺記起,從前見過洋人舉殯時以花束作祭品,華人則從來都以香燭祭奠,心念及此,簡直不寒而慄,於是急急拖着小孩子離去。



顯然易見,吳昊先生的版本是故事的雛型。它承襲了中國人相信童子元精未洩,百毒不侵的觀念,將趨吉避凶的技能加諸於孩子身上,自然容易吸引到民智未開的港人相信,故事由是廣泛流傳。

這等民間傳說在坊間口耳相傳之時,能否準確傳遞已是疑問,縱然一字不少,難免也經過一番潤飾,不然又怎會有筆者聽到的一個內容豐富的版本?



民間傳說的有趣地方不只在於潤飾之處日增,若然它是膾炙人口的話,更會被移植於其他載體。

早陣子,無線重播《大時代》,鄭少秋飾演的丁蟹為了說服兒子認同他沽期指的決定,便跟他們說了一個故事,證明自己是個幸運的人。他憶及自己兒時曾跟母親乘坐佛山輪回鄉,但當到達碼頭上船時,他看到周圍每個人的頭上都插有香燭。他感到害怕,於是大哭起來,不讓母親上船,結果,當晚颱風襲港,佛山輪翻沉,他母子撿回了性命。


由馬棚變作佛山輪,內容絲毫不差,這就是不折不扣的載體轉移,在民間傳說的世界,這類例子俯拾皆是。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馬棚先難友紀念碑


月前,古蹟辦向古諮會呈交文件,建議將三項一級歷史建築升格為法定古蹟,當中包括了一個早被不少港人遺忘的地方,那就是位於掃桿埔的馬棚先難友紀念碑。

紀念碑建於1922年,座落大球場的後山上,因前方看台阻隔,如非特意查看實不易看到,這也是建築物日漸被遺忘的原因之一。令人出奇的是,要訪尋這古蹟原來一點不難。






面向大球場正門,往左側走,很容易便發現一條登上山坡的樓梯,並附有清晰的路牌。

沿路上山,兩旁有不少斜坡平整的痕跡,那是正民村的遺跡,讓我們這些後來者想像昔日寮屋林立的景象。這段路有數個分叉位,但絕對不用擔心會迷路,因為路旁都圍上鐵絲網,現在走這條路,只能走到一個地方,就是馬棚紀念碑。




說起紀念碑,最先走進腦海的是方尖碑,然後就是各式石柱,可能是因為殖民地時期的紀念碑多以西式建造,讓我產生了這種印象吧,所以,初次從照片上看見這座紀念物確是有點驚奇的,只因它採用的是中式牌樓的設計,俟山而建,規模一點也不小。




來到入口,見「馬棚先友墳場」之門柱,足見這裏不只是紀念性建築這麽簡單,而是確確實實葬有骨殖的墳墓。






公墓之修建與一段悲慘歷史有關。

香港開埠後不久,英國人便引入了賽馬活動。其時,黃泥涌一帶位處谷底之平地,耕地甚廣,宜於開發,但周邊山澗縱橫,瘧蚊滋生,容易傳播熱病,尤其西人無法適應,政府惟有放棄原有發展商業的計劃,改為在此興建馬場。

殖民管治下,少不免一些種族歧視的情況。那時,西人專用的看台由磚石興建,相對安全而穩固。華人卻只能使用旁邊一列簡陋的「葵棚」,即由竹枝及木板搭建而成,上面覆以葵葉的看台。先不說其不夠穩固,單看建材,也可想像遇有失火的話,情況必定一發不可收拾。

1918226日,那是一個賽馬天,周圍擠滿馬迷,馬棚不勝負荷,其時棚下有不少明火煮食的熟食攤檔,結果,不幸倒塌的一刻,同時觸發了猛烈的火災,觀眾爭相逃命,跌死、燒死、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事後,據政府公布,在災場發現的遺骸多達600多具。




根據墓旁的碑記可知,當時屍首太多,一時之間難以處理,惟有將它們草草葬於咖啡園(見「以兆域之狹隘而葬禮之有缺也」),所以實際上,這裡就是一個亂葬崗。選址這裡,是因為咖啡園本身就是一個墳場,哪怕到現在還是一個墳場,山谷周圍仍有不少山墳,並由食環署規管,這恐怕是不少渣甸山豪宅業主所不知道的。

政府後來撥出「鴨巴甸山地」用以永久埋葬馬棚死者遺骸,這個地段可能座落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或昔日的雞籠環墳場(今華富邨一帶),需更多考證才能知其具體所在。只是,所批土地「悉屬石質,無容棺所」,於是,在東華三院主席何世光(就是賭王何鴻燊的父親)促請下,政府才批出紀念碑現址建墳,就是這番曲折,使得這墓在1922年才建成。






上有英文石碑,下有中式墳墓之后土,是中西合璧的最佳體現。

以特色建築承載一段悲慘的香港早期歷史,相信就是這座紀念碑獲升格為法定古蹟的原因。